钱学森之问的生动解答:学习理念之视角
——读《文化溯源: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》有感
黄 行 福
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?”这个钱学森之问,现在仍然是疑问,并仍然在困扰这不少的中国人。
原因何在?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少的答案,可以用见仁见智来形容。
读了
原来,与学习理念有关。
在书中,作者在广阔的视野上来看待东西方有关学习的问题。作者认为,东方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在谈论学习,实践学习,但两者有关学习的基本理念却并不相同。她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西方文化的代表国——美国,深深感受到了两种文化下,人们对学习的不同理解。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,她梳理出了两大文化模式下学习理念的不同:一为美德导向的学习模式,追求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完善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;一为心智导向的学习模式,追求开发心智以理解外在世界。前者为东方文化模式下的学习,后者为西方文化模式下的学习。美德导向的学习模式,学习目的侧重于在道德、社会层面上完善自己,为自己获取知识、技能,贡献社会;心智导向的学习模式则不同,目的在于发展心智能力、理解世界,培养才能、技术,达成自身目标。目的不同,学习的过程也不同。前者的学习过程,强调勤奋,自我奋发,刻苦,恒心和专心;后者突出的是主动投入、积极进行,思考,探索和交流。
看来,两者的差别很大。这样的差异,是根本性质的,导致学习结果的大相径庭。
杰出人才,之所以杰出,首先在于心智的卓越,虽然说德也很重要。而杰出的心智与学校的教育培养,与家庭的教导分不开。学校教育虽然对心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,但更多的还得靠学生自己的努力。那么,学生凭什么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?心智导向的学习模式告诉我们,对西方的学习者而言,“好奇心、兴趣”“内在的喜悦”“挑战的态度”“因成就而自豪”等情绪,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。正是这些因素,在不断激励着学习者不断的探求,不断的奋进,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
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模式下的学习,比较忽略个人心智的发展,不太注重学习主动性的培养,从而更多的是个人的被动投入。由于关注个人道德的完善,侧重个人为社会的贡献这种外在于学习者的目的,所以,对学习者而言,不要说心智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,就是美德的学习,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的。例如为了考上好的学校,为家族,为父母亲,为自己争光而学习,而拼搏,而奋进。这些人,即便是在进了理想的大学之后,他们学习的目的,也不在于心智的训练,而在于急功近利的好工作,在实用理性方面,而把更为重要的,对杰出人才而言,起决定性作用的心智的真正训练也抛开了。光宗耀祖成了第一位的目标。
学校教育中,即便是科学的课程内容,最后都统统被纳入到了升学考试的那一狭窄的空间里,成了升学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整个教育内容中的一个个环节,一块块敲门砖。从小学开始,乃至从幼儿园开始,我们的教育就在为升学做准备了。哪还有心智训练的空间和地位?哪还有孩子学习兴趣,以及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?要说好奇心还是有的,当然,那只是孩子对大人们孜孜追求好学校,追求高文凭的好奇。除此,恐怕再也难以发现他们好奇在哪里了。
家庭教育,在强烈功利思想的支配下,就更难以保证把心智的训练放在首位了。学习成绩优秀,考上理想的大学,将来有份体面的工作,这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加长的唯一希望。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高考的志愿填报,有多少真正是孩子们自己做主,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,或者爱好的学校和专业?喜欢数学的,可能却偏偏被强迫填报医学或工程之类的学校或志愿;喜欢中文的,却偏偏被强迫报考文考古专业等等,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。那些孩子,他们进了大学之后,就只有混张文凭了,还有凭着兴趣学习钻研的劲头?甚至为了上档次高的大学,有的人不惜放弃了自己爱好,被迫进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。而那些档次稍微低一点的学校中自己所爱好的专业,在可能就是他们继续发展,将来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。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爱好,为的仅仅是上稿档次的学校。这是人的发展最为沉重的扭曲——心灵世界的扭曲。
看看那些曾经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个别学生,竟然发誓永远不再从事数学学习与工作。本来,他们既有数学的天赋,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。可是,经过了一番折腾之后,竟然兴趣全没了。他们虽然为自己,也为国家争了光,但个人却永远失去了对数学最为宝贵的东西——兴趣。而这恰恰就是让他们自己杰出的最为宝贵的内在因素!
完善自我,贡献社会,理想不能不说远大,但过于远大的目标,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才能,没有具体才能的支撑,远大的目标,就会落空,成为典型的志大才疏。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
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 张载的这几句话,自它诞生时期,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。他们立志完善自我,贡献社会。可是,又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了自己的诺言?
那个宏大的理想,虽然能够鼓舞人,激励人,但倘若不从最基本的兴趣和好奇心入手,心智得不到训练,能力得不到提升,那也是枉然!
理想过于宏大,让他们身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。生怕自己学习和行为有违于自己理想,从而忘记了根本——兴趣的保持,心智的训练。
杰出人才的成长,必须要在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实现。一个过分看重“德”,乃至把什么都往“德”上靠拢或直接往里塞的时候,“智”就容易被遗忘。
以美德为基本导向的学习模式下,如果不从基本的兴趣与心智方面着手,杰出人才的成长可能就会被贻误。
作者单位: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
邮政编码:344506